“我身体的DNA是父亲传下来的,而政治DNA则是外公给予的。”
这句出自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之口,他的外公正是战后日本政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——岸信介。岸信介不仅是二战期间的一位日本首相,还因其与战犯身份的关系,被称为“昭和之妖”。作为一个二战甲级战犯,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和传奇。安倍晋三的政治理念几乎完美继承了外公岸信介在50至60年代的立场,亲美、远中、持中立态度,甚至在遭遇刺杀这一命运交织的时刻,也充满了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。
在日本政坛上,若说岸信介或安倍晋三的遇刺仅仅是巧合,那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的解读。实际上,祖孙二人都遇到刺杀事件,似乎不仅是命运的捉弄,更像是某种不可避免的宿命。更直接地说,岸信介留下的“政治DNA”,本身就注定了安倍晋三的命运——这份政治遗产中似乎自带了一种极易遭受攻击的特质。那么,为什么岸信介的政治理念如此招致仇恨,成为了众矢之的呢?
展开剩余72%原因看似荒唐,却其实是内涵深刻。相比于真正的极端右翼势力,岸信介的立场并不坚定。他为了博取美国的支持,积极推行让日本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基地,深深捆绑于美国之下。然而,在这过程中,岸信介与一些二战中极端右翼的军国主义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些人因其支持战争而罪孽深重,然而却通过岸信介的庇护成功幸存下来。
在这些极端右翼的眼里,岸信介虽然标榜反对苏联,却对美国缺乏足够的反感,甘愿成为美国的附庸国。对于他们来说,若要当走狗,早在美国投下原子弹之前就应该屈服,而不是牺牲数百万日本人的生命,最后还落得个成了美国傀儡的下场。如此,岸信介几乎亲手推动了右翼势力的复兴,却也因此成为了那些更极端分子的目标。正是因为他的“右”不够极致,反而成了这些极右翼分子的刺客目标。
值得庆幸的是,虽然岸信介差点被刺杀,但刺客所用的并非现代化的霰弹枪,否则他或许早在安倍晋三之前就已经命丧在暗杀中。
再来看安倍晋三的遭遇。他的被刺杀表面上与岸信介有所不同——前者是由于宗教原因遭遇了一个陌生人的攻击,而后者则是被极端右翼分子直接刺杀。但细究两人的政治生涯及执政风格,我们不难发现,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,尤其在政治投机这一点上,二人如出一辙。
在二战期间,岸信介凭借政治敏感度,意识到当时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右翼狂热分子有可能成功,于是毫不犹豫地与他们勾结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昭和之妖”。但当形势逆转,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时,岸信介又迅速抛弃东条英机,甚至准备通过政变推翻他,以便与美国进行接触,谋求日本的投降。最终,东条英机被送上了断头台,而岸信介却得以活命,并在美国的支持下重新回到政坛。
从岸信介的政治生涯来看,有一个形容词再合适不过,那就是“眼光毒辣”——他是个典型的政治墙头草,毫不犹豫地随着局势的变化摇摆,哪里风头强就去哪里。安倍晋三继承了这一政治手法。刚开始执政时,中美关系还较为稳定,安倍果断改善与中国的关系,推动双边贸易。然而,当特朗普上台后,安倍立刻向美国靠拢,积极配合美国的对华战略,参与围堵中国。
在国内,安倍晋三一度通过大规模的“安倍经济学”财政刺激来维持表面上的经济增长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“安倍经济学”逐渐失效,经济增长乏力,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。在此背景下,安倍迅速利用身体健康问题下台,把未完成的政治遗产甩给了继任者菅义伟。而安倍自己则悄然退居幕后,继续保持影响力。
这种政治风格,从某种程度上讲,也正是中国古话所称的“弄险”——行事偏门,手段高超,却没有真正的正道。岸信介作为右翼势力复苏的旗帜,被极右翼分子刺杀。而安倍晋三虽然号称民众支持度极高,但他背后的支持往往是通过不择手段的拉票手段获得的,最终却因与邪教有关的丑闻丧命。最终,纵使一味依靠偏门手段来迎合大众需求,也难逃被反噬的命运。
安倍晋三的刺杀事件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他的一生,已经无法更改,无论成败,都已尘埃落定。然而,从岸信介到安倍晋三,右翼势力的“弄险”之道依然深植于日本的政坛。如果日本继续沉迷于这种权谋斗争,幻想通过在大国博弈中分得一杯羹,而忽视了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改进,那么他们的未来恐怕只能在误入歧途中越走越远。
发布于:天津市